因为觉得把一个橘子切成四块会过大,于是决定把它切成六块。谁知道橘子看起来是标准的橘色,味道却不甜不酸的。

和Y打了一个电话,Ta和我说起Ta今天看朋友圈的事,“你的一个初二同学W君,清明节跑去日本玩,发了一个朋友圈,有好多好看的照片,我发给你了”。我打开微信,Y发了三张照片给我,是那种唯美的、像印在明信片上的那种照片,滤镜朦朦胧胧,樱花还有日本的街道。Ta抱怨,“好羡慕的。我也很想去日本玩”,我笑着说,“作为一个家里蹲,我就从来不看朋友圈”。

其实在说这句话的时候,并没有说明不看朋友圈的真正原因,并不是说不看朋友圈的原因不是家里蹲,只是不完全是家里蹲。我想的是另外一件事,假如我跑去日本玩,拍了好多好看的照片,但都保存在本地。那么这一趟日本之行,还有没有意义。究竟是意义一样,还是意义少了。如果选择意义一样,那么等于“把日本之行发布在社交媒体之上”这一步的意义数值为0。这个数值是否为0,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。

但显然,它的数值是否为0,不仅仅取决于你的价值观,因为假如你觉得它数值不为0,但整个世界都觉得它数值为0,假如说未来世界有一条基本定律,“把个人生活发布在公共社交媒体上是无意义的”,这时候你也不会认为它有意义了。所以说,它的数值为不为0,既由你说了算,也被普罗大众的态度决定着。

我看到了很多焦虑,这个焦虑就是成功的不可见。自我认可和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Peer comparison(同伴比较、同辈比较)以及环境的反馈。现代人,基本在生活的各个领域,都在进行着比较,通过比较,去知道或理解,自己可用的人生选项以及自己价值几何;通过比较,寻求持续的反馈,有助于自己做出合乎正确的决定,避免陷入幼稚、羞耻和遗憾的境地。但社交媒体,把各个阶层的人都放在了一起,更新着各色的生活,而这实际上促进了比较的频率和实时性,也使得比较导致的自我评价,更频繁地进行。

同时,人们都有努力去优化自己的欲望,先不说这究竟是不是一种把自己的“物化”(把自己当成一个物品以社会标准不断提升自己),但当人取得了符合社会价值的“好”的进步或成就的时候,为什么不把它们记录或公布出来呢?毕竟所有努力提升自己和脱颖而出的行为的原因就是不要让自己,以及身边的人失望,不去成为一个“失败者”。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空间,在这里,人们可以展示他们的价值,自我实现的程度,每一条推文都在表明,“我很特别,我的生活无时不刻都在发光”。当自己的“成功”可见,感受到获得社会认可的“优秀”评价,会有一种安全感和优越感,反之,如果成功是不可见的,现代人往往有一种”失望寂寞“的情绪,“我该怎么证明自己过着还不错的生活?我该怎么证明我活得很成功?”

所以,朋友圈的日本很美,当然很美,也必须很美。